欢迎访重庆声之源助听器销售有限公司!

助听器一站式验配机构

24小时咨询热线

189-8377-2766

重庆助听器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

重庆助听器:如果感觉自己听不到,怎么办呀

2025-07-31

  如果感觉自己听不到或听力下降,需从及时就医、日常防护、心理调节、生活方式调整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综合处理。以下是具体建议:
  一、立即就医,明确病因
  选择专业科室
  优先挂耳鼻喉科(耳科),部分医院设有听力中心或眩晕耳鸣专科,可提供更准确的检查。
  若伴随头晕、恶心、耳鸣等症状,需同时排查内耳疾病(如梅尼埃病)或神经系统问题。
  配合专业检查
  纯音测听:通过不同频率的声音测试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(如传导性、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)。
  声导抗测试:检查中耳功能,判断是否有鼓室积液、耳硬化等问题。
  耳部影像学检查:如CT或MRI,排查听神经瘤、脑梗等严重疾病。
  血液检查:检测血糖、血脂、维生素B12等,排除代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的听力下降。
  遵医嘱治疗
  突发性耳聋:需在72小时内开始激素冲击治疗或高压氧治疗,拖延越久效果越差。
  中耳炎: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药物,必要时进行鼓膜穿刺引流。
  耵聍栓塞:医生会用专业工具清理耳道,切勿自行掏耳。
  慢性病管理:如糖尿病、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糖、血压,减少对听力的损害。
  二、日常防护,避免加重损伤
  远离噪音环境
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KTV、建筑工地、演唱会等高分贝场所(超过85分贝)。
  使用耳机时遵循“60-60原则”:音量不超过60%,单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。
  佩戴防噪音耳塞或耳罩(如泡沫耳塞、定制耳模),降低噪音对内耳的刺激。
  预防耳部感染
  洗头、游泳时用耳塞或棉球堵住外耳道,防止污水进入。
  避免用棉签、发卡等尖锐物品掏耳,以免损伤耳道或鼓膜。
  感冒时擤鼻涕要轻柔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中耳压力变化。
  谨慎用药
 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(如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呋塞米等),若须使用需定期监测听力。
  用药前告知医生自己的听力状况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或已有听力损伤者。
  三、心理调节,缓解焦虑
  接受现实,积极面对
  听力下降可能是暂时的(如突发性耳聋治疗后可恢复),也可能是长久性的(如老年性耳聋),需根据医生诊断调整心态。
  避免过度自责或恐慌,焦虑情绪可能加重耳鸣或听力感知异常。
  寻求支持
  与家人、朋友沟通感受,获得情感支持。
  加入听力障碍患者互助小组,分享经验、学习应对技巧。
  若情绪低落持续超过2周,可咨询心理医生,排查抑郁症等心理问题。
  四、辅助工具,改善生活质量
  助听器
  适用于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,需到专业机构验配(如医院、听力中心)。
  现代助听器可自动降噪、适应不同环境,部分型号支持蓝牙连接手机或电视。
  初次佩戴需适应期(1-3个月),从安静环境逐步过渡到复杂场景。
  人工耳蜗
  适用于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(如语前聋儿童、成人全聋)。
  需通过手术植入,术后需长期康复训练(如语言训练)。
  费用较高(单侧约10-30万元),部分地区可申请医保或公益项目资助。
  其他辅助设备
  闪光门铃、振动闹钟:帮助听力障碍者感知环境信号。
  电视字幕器、手机语音转文字软件:减少沟通障碍。
  五、长期管理,预防复发
  定期复查听力
  每年至少检查1次听力,尤其是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接触噪音者。
  若听力波动或出现新症状(如耳鸣加重、眩晕),需及时就诊。
  健康生活方式
  均衡饮食:多吃富含锌(如牡蛎、坚果)、镁(如菠菜、香蕉)的食物,保护听觉神经。
  适度运动:每周3-5次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改善耳部血液循环。
  戒烟限酒: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听力退化。
  避免头部外伤
  运动时佩戴头盔,防止颅脑损伤影响听力。
  避免用力擤鼻涕、打喷嚏时捂住口鼻,防止中耳压力骤变。

标签

下一篇:没有了